“陶融”之路上的教育情怀 作者:田诺
我今年39岁,在郑州十四中工作了17年,担任过体育教师、通用技术教师、社团指导老师、行政教师等多个岗位。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我以一线教师的身份送走过很多届普通学生,以指导老师的身份带队参加过许多比赛,以行政教师的身份处理过许多基础行政工作,担任过许多大型活动的主要负责人,解决过许多棘手的问题,甚至经历过许多罕见的突发事件。十四中这所学校对我来讲,早已超越了一般工作单位的概念,我对学校的身心投入,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家庭和个人生活。现在的我,就像一捧泥土,在十四中这座大熔炉中历经了成型、打磨和烧制,最终融入了十四中这件陶瓷艺术品中。
我经常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坚持得最好的就是每年带学生参加植树节活动,从2010年春天至今,我已经坚持了十余年。郑州森林公园、郑州市植物园、古荥苗圃基地、荥阳万山、登封陈家门村,都留下过我和学生们的足迹。人数最多的时候,我带了一百多名学生去森林公园植树;种过最大的树苗有七八米高,树根直径有一米;种植棵数最多的一次是在古荥苗圃基地,因为土质松软挖坑快,一上午种了一千多棵;最难的一次是在万山,荒山上的土地非常坚硬,半个多小时才能挖出一尺深的坑、栽种一棵小树。每次活动,我都要准备铁锨、水桶、租车、选择种树地点、安排午餐等,还要负责教学生挖坑、填土、培土、保墒,同时兼顾分组分工、纪律要求、安全管理、合影留念。虽然操心很多也很累,但当我看到学生们在种树过程中表现出的开心、兴奋,看到他们走进自然、忘记疲劳,我就忘了累。我的付出是值得的。这也是我一直坚持自发开展实践活动的原因。学生在活动中能忘记烦恼、交到朋友、学到本领、开阔眼界,也许某个同学会因为一次植树的经历报考农学专业,未来成为一名农业专家。我感到这是在做有意义的事,很有教育的成就感,我就像是一个制陶师傅在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感到开心而喜悦。
我喜欢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得到赞赏、获得自信,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我经常接触到“不乖”的学生,在高中还“不乖”的学生,一般来说小学初中一路走来也“不乖”,在家人面前也总被批评数落,有的学生内心对自己充满了否定。通常,老师普遍偏爱“乖学生”,但事实是,一个学生长大后走进社会,仅仅靠“乖”是没有什么竞争力的。所以,我尽量抓住每一个“不乖”学生的闪光点去鼓励他们,并为他们创造机会去放大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自信,让他们“扬长”,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她喜欢唱歌,我就安排她参加艺术节,帮她选适合的歌曲,帮她剪辑背景音乐,让她穿上盛装,站在大大的舞台上,在专业的灯光设备下一展歌喉,收获掌声,鼓励她将来学习声乐;她喜欢“使唤”人、擅长组织,我就让她当编剧、当导演,负责校园剧、小品,夸她操心、鼓励她与众不同,说她将来会成就一番事业;遇到犯错的“愣头青”学生,批评教育时我一点儿也不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就夸他“实在”,夸他品质好,开玩笑说“我要是做生意就叫你当经理”,因为“你不说瞎话,值得信任”;遇到那种不守规矩的调皮学生,我就说“你跟别人不一样,你脑子活,胆子大,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主意,你要好好学习有用的东西,将来做生意能当个成功的老板,但不守规矩可不行,成年了不守规矩会坐牢的,所以要从现在训练自己守规矩”。学生还是那个学生,“不乖”的学生需要鼓励,夸得多了,能削弱负面情绪,增加积极因素,就像是铁矿石磨成了粉,可以变成陶器上漂亮的红色。我想,这也是在践行“陶融”吧!
同样的泥土,在同一双手的塑造下,遵循相同的技法,却能诞生出一件件独一无二的陶瓷作品。每一件作品的色泽、纹理、细节之处都各不相同,它们承载着泥土的特性,也彰显着创作者的个性与情感。教育亦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带着各自的思想、性格和背景,就像这些各具特色的陶瓷。在十四中,“陶融精神”是贯穿始终的教育理念,它将来自不同背景的师生汇聚在一起,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激发创新的火花,推动学校的进步。在这里,师生们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营造出和谐共生的教育氛围,让创新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铸就了十四中别具一格的“陶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