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十四高的故事 作者:马海峰

时间:2025-09-29 12:22:35作者:马海峰人气:

2024年9月12日,我很荣幸的跨入郑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的大门,虽然是因为工作调整,但还是感觉与十四高有不解之缘。我清晰的记得那个风清气爽的秋日,站在主楼大厅大型陶塑“陶坊赋”前,我并不觉得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觉得与这里的风、阳光、每一寸土地和建筑都有一种奇妙的共鸣,教室里流动的光影、走廊间回荡的笑声、操场上蓬勃的朝气,一切都如此熟悉,仿佛早有约定,像久别重逢。或许办学就是一场缘分的相遇,我与这所学校之间,正是这样一种深刻的契合,她需要温度与理想,我需要扎根与耕耘。第一次全体会上,我由衷的说,“我是一名14高人,我将把我的所有心思投入到学校的发展之中,把所有感情投入到老师和学生的服务之中,和大家一起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让每一位十四高人更加自豪而努力奋斗”,在老师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鼓励和支持,那是教育人之间特有的心灵相契

我知道,在这里,我们将共同书写教育的意义。我希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与作为”,能成为我们彼此成就的奔赴;我希望,面对机遇与挑战,十四高能成为播种希望、孕育梦想的土壤,让每个人都拥有“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坚定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追求,就像郑州校友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撰写的《自我突围》书中所言,人生道路上要不断“自我突围”,不达目标永不言弃;我希望,我们从容而坚定地走在发展的阳光大道上,深刻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急躁、不退缩、不抱怨,相信静待花开,花必开放;我希望,学校的发展不仅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更是我们矢志不渝的梦想。正因为这个事业平台,我们不再是路人甲、路人乙,而是成为同一战壕中并肩同行的战友;我希望,春风化雨之际,我们不忘远岫云天,常怀“大河有水小河满”之识,自觉于大局中前行。人人成为点灯者:既照亮眼前的书案,亦辉映广阔的苍穹,以开阔之眼界,照亮未来的路;我希望,我们既关心教师的成长,也关怀他们的冷暖,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拥有充分的幸福感、成就感和安全感。

我深信,在这里我们将续写与“陶”的不解之缘。时光仿佛被岁月浸染,如今的十四高,如一位睿智长者静立于喧嚣之外。风过檐铃,恍若先贤低语,无声地诠释学校“陶”文化深厚的价值与特色。3600年前,郑州曾是繁华的古商之都。1956年,古商都遗址陶作坊之上,郑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建成;1965年,青釉瓷尊沉睡三千年后,在十四高破土重生,成为郑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并将中国瓷器起源推前千年。历史的巧合,让学校与“陶”结缘,也让我们扛起了赓续教育文化血脉的责任。“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文化由造物始,陶是人类最早的造物之一,陶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器是神奇的,它的原料是泥土,经过火的洗礼,竟成为釉光璀璨、纹彩斑斓、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的器物,其神奇、其典雅、其适用、其久远、其丰富、其万般,一切均使人感慨万千、赞叹万千。不同的烧制方法呈现出不同美学效果,如柴烧的素朴之美、坑烧的原始之魅、熏烧的水墨之美、乐烧的体验之乐、复烧的凝重之美、窑变的异象之美等,无论如何变化,它总能使之既保持特色,又有新的适应性变化。这种泥与火的艺术承载了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陶”文化体系与教育的本质已经形成哲学闭环,“适性扬才、陶冶成器”连着教育的初心和人生的远方。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应是关乎人的教育,人需要一种关怀生命的教育,作为生命载体的每个人,无不渴望教育能促进其生命的成长。每一个生命追求的都是自身生命时间的延长、生命空间的拓展、生命体验的获得与生命价值的实现,而这一切也正是教育的本质诉求。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应帮助学生个人的自我选择,促使其找寻个人的本原存在,使其通向真理和自由的“亮光”,这就是教育的本真目的,也是适性扬才的内核,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给予充分的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使之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自然禀赋即人之“本性”,顺着本性行事可称为“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乃为“教”。从教育学立场出发,适性意味着教育要扬长避短、挖潜培优,要顺应学习者天性、遵循学习者的个性,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适性扬才、多元发展,既是教育的基础性原则,也是当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迫切要求。

我自豪,在这里我们将共同见证学校七十年的成长与荣光。自1954年建校,七十年在历史长河中虽如白驹过隙,但对一所学校而言,却是一段深厚而悠远的岁月。从岗杜南街(原郑州化学制药厂)到铭功路180号,辗转黄河护理职业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回迁铭功路,直至2024年11月10日整体迁至中牟新区远航路——时空转换,岁月不居,十四高七十载风雨兼程,每一次搬迁,都是一次破茧重生。似水年华滋树穗,一枝一叶总关情。七十载韶光流转,七十载教泽绵延,七十载硕果累累。发展的年轮中镌刻着五次迁徙的壮阔历程,我们走过艰辛,也共创辉煌;在困境中突破,在璀璨中创新。遥想七十年前,前辈们自五湖四海而来,怀揣梦想、肩扛行囊,无意间绘就了我们今天的岁月画卷。有一种担当,如嵩岳巍峨;有一种精神,若黄河奔流。中原文化的博大、厚重、包容与朴实,深深涵养了郑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也铸就了十四高师生的精神品质。相伴学校的岁岁年年、风风雨雨,总会有一些事说不尽、忘不了——“漫长人生旅途,花开花落无数,沸腾的时光怎能被荒芜”,那是我们成长的印记,是汗水与荣耀的见证。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将苦难沉淀于河床,让壮烈回响于天际。万物皆有光,那是努力折射的方向,当晨光再次洒满远航路校区,我们更加明白:教育的美好,就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教育的真谛,就融在这泥土与光阴的故事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