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追赶太阳的人 作者:刘 丹

时间:2025-09-29 12:26:42作者:刘 丹人气:

因工作调动的契机,2025 年盛夏,我怀揣着期待与忐忑,踏入了郑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的校门。如今想来,我与这所学校的缘分早已悄然埋下伏笔 —— 此前曾有幸在此学习调研,那时的我尚是校外的旁观者,却未曾料想,命运会将我与这里紧密相连,让我成为一名真正的 “14 高人”。

记忆里的 14 高,是市中心老校区的模样:有闻名遐迩、活力四射的啦啦操队,更有一群扎根讲台、踏实敬业的教育同仁。而这一次重逢,它却以全新的姿态,给了我满溢的惊喜与温暖。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郑州教育大力推进民生工程,一批优质特色高中或新建、或外迁,14 高便是这场教育提质行动中的重要一员。当我第一次站在中牟县新校区门口,古朴的青瓦红墙与简约大气的楼群相映成趣,瞬间便攫住了我的目光;走进校园,学生们脸上洋溢的青春笑容似盛夏阳光般热烈,校领导一句句暖心的询问更如春风化雨 —— 此前所有的紧张与忐忑烟消云散,仿佛眼前的学校不是初见的新址,而是相识多年的老友,让我心底涌起莫名的亲切感。就这样,一切顺理成章,我真正融入了这片教育沃土。

2025 年,恰逢 14 高办学 70 周年。七秩春秋,风雨兼程;七十年华,砥砺前行。当我翻开厚重的校史,字里行间满是学校的变迁与成长:校舍虽几经搬迁,地址在变、环境在变,但 14 高的精神从未改变 —— 那是一代代教育人始终秉持的育人初心,是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热爱与坚守。就像校史中记载的那座青釉瓷尊,朴质中透着温润的光芒,历经时光洗礼愈发鲜活;如今的新校区亦如此,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 “三新” 教育改革的风口,14 高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学校始终紧扣教育本质,以 “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为核心,新领导班子深挖办学理念,在传承中创新,锚定 “建设一流特色高中” 的目标,提出 “一体两翼” 的办学思路:既要持续擦亮体育特色品牌,让啦啦操等优势项目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又要深耕 “陶 + 国学”“AI + 工程” 特色领域,为教育注入文化底蕴与科技活力,为学生的未来赋能。置身这样的校园,我们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无比清晰,对学生的成长目标格外笃定,对自我的职业规划也充满信心。

每日从办公室向外眺望,“适性扬才 陶冶成器” 的校训总会映入眼帘,时刻提醒着我教育的初心与使命。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 14 高德育工作的灵魂,是我们构建德育体系的核心遵循。若从德育管理视角解读,这八字校训蕴含着深刻的育人智慧:“适性” 并非简单顺应个性,而是尊重学生差异、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温度;“扬才” 不是局限于学业成绩,而是为学生搭建品德与才能共生的平台,鼓励他们在德育实践中绽放特长;“陶冶成器” 则强调德育的长期性与系统性 ——“成器” 从非一蹴而就,需以日常浸润为基、以文化熏陶为养分,慢慢涵养品格。

为让这份浸润着教育温度的育人智慧,真正从理念的 “星空” 稳稳落向实践的 “沃土”,我们正以新三年规划为清晰蓝图,在德育建设的征途中步步为营、层层深耕。我们将锚定 “家国情怀、个人品德、社会担当” 三大核心维度,精心构建全覆盖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如春雨般自然融入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实现 “时时有德育、处处见育人”。通过“班主任能力提升计划”分享班级管理的鲜活案例、碰撞多元育人思路,让实践经验高效流转;邀请校外专家聚焦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实用技能,为德育工作者精准 “充电赋能”;更推行 “新老班主任结对” 制度,以经验传帮带助力成长,确保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能成长为 “懂学生、会引导、善育人” 的专业力量。德育从来不是学校的 “独角戏”。以“家长委员会”为抓手,推动家长从 育人“旁观者” 转变为德育 “同盟军”;同时与社区深度联动,共建 “德育实践基地”,让德育从校园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最终凝聚起 “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 的强大育人合力,让每一份育人努力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而德育,正是这 “摇动” 与 “推动”、“唤醒” 与 “滋养” 的核心力量。我始终坚信,好的德育从不是约束与灌输,而是唤醒学生内心的善意,是滋养品格成长的养分。未来,我会以 “育人者” 的初心坚守德育岗位,与全体师生、家长一道,以 “适性扬才 陶冶成器” 为帆,以特色德育为桨,在建设 “一流特色高中” 的航程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 因为我们都是追赶教育太阳的人,要带着这份热爱与坚守,奔向更明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