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池的方寸,亦是人生的舞台——谨以此文献给郑州市第十四中学七十华诞 作者:校友 周宇
每当聚光灯亮起,我步入舞池的方寸之间,全世界仿佛都安静下来。这份对极致完美的追求,其种子,正是在郑州市第十四中学那片充满活力的校园里悄然埋下。
许多人认为国标舞是艺术与自由的表达,但我想说,它首先是一门关于“成长”的科学。而十四中给予我最宝贵的财富,正是这份让我快速成长起来的“探索精神”和每当受到挫折时无微不至的“关怀”。记得当年在练功房里里,梁延宏老师带领我们反复练习打磨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不厌其烦的耐心讲解,精确的定位每一秒的瞬间;每一次的高强度训练后,梁延宏老师对每一位队友问题的总结鼓励支持都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也是我们在“叛逆期”的年龄中温暖的港湾深深地影响着我对学习的渴望和对成长的无畏!每一次赛前卢主任也会和梁老师一起悉心的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叮嘱、帮队友们整理着装。亲力亲为的为每位队友跑前跑后做好“后勤保障”。 —— 这种精益求精、契而不舍的“工匠精神”,
十四中的校园,是我人生成长的一个大“舞台”。我这里学会了如何让文化课和专业课协作共舞。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如同跳“华尔兹”,需要倾听、配合、共同进退;在比赛中,我们又像在跳“斗牛舞”,为了集体荣誉而充满力量与激情。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成功绝非独舞,而是和谐的共舞。
母校的包容性让我在学业之余能够坚持舞蹈练习。田诺老师曾说:“学习是主业,但不是唯一。”这种平衡的理念,让我很早就懂得:规矩不是束缚,而是自由的基础。就像国标舞的严格标准,恰恰为创造性表达提供了最坚实的框架。很多人以为舞蹈是感性的艺术,但国标舞的本质是“规矩的艺术”。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标准,就像班主任李俊老师强调的解题步骤,思维不能跳跃,语言不能含糊。我至今记得李俊老师说的:“解题如做人,步骤清晰,结果才不会骗人。”这句话,后来成了我训练学员时的口头禅。
母校“知行合一”的氛围,塑造了我将抽象理念转化为精准表达的能力,这让我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钻研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还是培养精英的冠军选手,都能沉心静气,将复杂化为简单,将简单做到极致。
值此母校七十周年华诞,我站在“人生”的舞台上,更深切地体会到“根基”的重要性。十四中为我提供了探索无限可能的实验场,赋予我面对挑战的勇气与智慧。感谢母校,为我的人生乐章奠定了沉稳而激昂的基调。愿母校芳华永驻,继续为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学子,搭建起通往世界舞台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