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拼搏永争先,十四迎新展未来 作者:高三1班 帖轶凡 辅导老师 :李长颖
“再唱一首青花瓷,敬我们的初相识。”
------题记
十四高新校区的建设之路从来不是闲庭信步。既有“欲渡黄河冰塞川”的艰难险阻,也有“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难重重。但为了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校领导和老师们始终坚守在施工现场,对新校区的规划反复推敲,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也要“会当凌绝顶”;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最终,新校区尘埃落定,我们有了更温馨、更美好的“家”。
我与十四中的“初见”
流云舒卷,秋风染金。我望着天空中盘旋的大雁,思绪不禁回到那年夏天。记忆如音符般流淌,我提起笔,一串串旋律倾泻而下。
外婆退休前一直在十四中教书。饭桌上的谈笑间,妈妈常说外婆的生活几乎是两点一线,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学校。外婆的十四中故事,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因此,我对十四中总怀着一份亲切与熟悉。第一次走进十四中,是随外婆去的。彼时正值校园翻新,恰逢阴雨绵绵。放眼望去,地面满是泥泞,外婆便让我在传达室等候。我借此机会细细打量这所学校——它虽不显张扬,却似有一种魔力,令人心生向往。泥泞之下,仍能窥见原本整洁的模样。如今想来,那次初见或许有些遗憾:施工的围挡模糊了视线,我也未能真正踏入校园深处。
我与十四中的“相识”
花开岁晏,沉香暗涌。十五岁那年的夏天,我带着录取通知书正式成为十四中的学生。烈日下的操场蒸腾着塑胶的气味,梧桐树荫里蝉鸣聒噪,那是铭刻在我青春里的初遇。
每天清晨,我乘地铁3号线至人民公园站,再步行百米至铭功路的十四中。这条路线被我戏称为“连接家与校的幸福之路”。两年间,它载着我往返于晨光与暮色,将我与十四中的羁绊越系越紧。
在十四中的日子,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细碎温暖的日常:讲不完的新课、做不完的习题、课间与同桌的争论、体育课上的羽毛球和树荫下的悄悄话。晚自习结束前的五分钟,走读生的心早已飞回家中。这些平凡的日子串连成线,织就了我最绚丽的青春锦缎。
我与十四中的“熟知”
飞鸿踏雪,岁月无声。十八岁的我伏案疾书,高考倒计时悬于桌前。曾经的欢声笑语化作一沓沓试卷、一支支空笔芯,我与十四中的故事也即将写下终章。
2024年11月17日,我们迁入远航路新校区。离家四十公里的距离,让我从走读生变成了住校的“新手”。初时的茫然无措,在老师引导与朋友陪伴中逐渐消散。新校区的一切都令人欣喜:400米的操场、智能多媒体设备,甚至连草坪上新增的石板路,都凝聚着师长的关怀。那次偶遇校领导后,光秃的草坪悄然铺上石板——这无声的体贴,恰如老师们润物细无声的教诲。
搁笔时,纸上的故事虽已完结,但青春的篇章永不落幕。亲爱的十四中,从铭功路到远航路,我们始终风雨同舟。愿学子们以"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情拼搏,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成长;愿十四中在远航路上开拓创新,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