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纪实:文明之花遍沃野

时间:2017-05-18 15:54:16作者:来源:郑州文明网人气:

    

  郑州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经验交流会 来源:郑州文明网 

   

  广场舞大赛深受群众喜爱 来源:郑州文明网

   

  郑州市“远离赌博倡树新风”宣传教育活动启动仪式 来源:郑州文明网

   

  “三下乡”活动让这个冬天很温暖  来源:郑州文明网

   

  郑庄扶贫搬迁社区的文化长廊 来源:郑州文明网 

  近年来,郑州市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发展目标,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为主题,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着力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探索新机制,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郑州特色、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路。

  青山绿水间,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商都沃野中,文明之花分外鲜艳。

  村容环境整治、星级文明户评比、城乡精神文明共建……在古老的商都大地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宛如一阵阵春风,让一朵朵鲜艳夺目的文明之花在郑州农村竞相绽放,释放出无穷活力,充溢着无限生机,广大乡村越来越美。

  美在规则 

  “村规民约”立起好风气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致富奔小康,建设美丽家园,必须要有制度保障。

  “我们把制定修订村规民约,作为培育文明风尚,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俊峰说,通过在全市所有的村(社区)全面制定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约束社会行为、保障群众利益、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

  历时8年三次修订,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制定出国内首部体现男女平等,将村民自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村庄发展融合一体的《村规民约》。

  大学生村官周蓓晓说:“现在的周山村,男女平等、民主管理、爱护环境、反对家暴等观念已深入人心,村内民风大大改善。”

  谈起《村规民约》带来的变化,周山村党支部书记董银川总结说:“修订村规民约,和谐了邻里关系,规范了村庄治理,完善了村民自治,凝聚起发展周山的人心!”

  在周山村农民谢春芳看来,《村规民约》的意义可远不止村容靓丽和生活富裕,“还提升了妇女的地位呢”!50岁的谢春芳告诉记者,她以前只是普通农村妇女,《村规民约》修订带动了产业发展,她现在成了村里妇女手工艺品开发协会的刺绣工人,“我们绣的绣花衣、鸳鸯枕等,还出口到了美国、韩国和澳大利亚呢!”

  从大操大办到大事简办,村规民约的教化作用充分发挥,肩上的负担减轻了,清纯的村风守住了,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据了解,目前郑州大多数村(社区)都制定了符合各自实际的《村规民约》,让农民群众自我认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起到了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的作用。

  美在风尚 

  乡风引领文明新风 

  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裴保顺告诉记者:“郑州坚持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两手抓都要硬,要让美丽乡村既体现出发展之美,也释放出文明之美。”

  早在几年前,荥阳市高山镇高山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在村子里提倡俭省节约,收到良好效果。

  村民高守城的母亲去世时,他本想给母亲大办丧事,然而,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提倡简办,他觉得自己应该抛弃旧思想,提倡新风气。“母亲的丧事办下来,花了很少钱,要是按照之前的风气,最少需要5万元。”

  “以前,村子里谁家闺女出嫁,最少得摆上几十桌。现在你再到村里看看,出嫁当天都是大锅菜,酒几乎也不喝。村民都是这样,这就是俺村现在的风气。”高山村党总支书记王建功说。

  高山村走工业发展、以工补农之路,以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效带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带动社风的净化、民风的提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如今,郑州通过发挥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赌协会”)作用,营造“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的浓厚氛围,移风易俗工作成效明显。

  在中牟县青年路街道明山庙村,一面墙能道出人世间的“真”“善”与“美”。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乡村”,明山庙村在主要街道、公共场所的宣传栏、广告位甚至工地围挡上规划了一批批“讲文明树新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及中华优良传统美德公益广告喷绘。

  “我们用大量的公益广告来传递正能量,给村里街道增添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引领了社会道德风尚。”明山庙村党支部书记陈全河说。

  “之前家家户户门前的地面没人扫,现在争着扫。”村民李新力说,前几年,村子里婆媳之间关系不和睦的事情时有出现。自从村子里形成了一股新风气以来,在村子里找不到不和睦的家庭。

  一子落,满盘活。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使明山庙村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邻里纠纷少了,欢声笑语多了,说是非的人少了,互帮互助的事多了,文明的“种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明山庙村的公益广告全覆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郑州农村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

  以创建带发展,以示范促文明。郑州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集市”“文明村镇”“好媳妇”“好婆婆”创评活动,农民群众在自发推举身边典型过程中,也在身边典型实实在在的好人好事感召下,潜移默化提升自己的道德观。

  因为把公婆照顾得无微不至,柴莉莉被评为荥阳市高村乡吴村好媳妇,村里组织报喜队伍敲锣打鼓到娘家祝贺。回忆报喜的情景,娘家人激动地说:“没想到,俺闺女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们很骄傲。”

  “一个好媳妇,让娘家婆家都荣耀,是弘扬正气和弘扬孝道文化的体现,起到了表彰一个教育一方的良好效果。”荥阳市高村乡党委书记李占国说。如今,争当“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在当地已蔚成风气。

  在登封市告成镇,居民们最看重的一件事就是挂在自家门前的“十星级文明户”牌子上的“星星”。

  因庭院卫生差而被摘掉一颗星,村民李中池觉得羞愧难当。对他而言,丢掉的不只是一颗星,更是宝贵的荣誉。为争星,如今他扛起扫帚,当起了专职保洁员。

  告成镇党委书记何聪道说:“现在群众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非常珍惜牌子上的星星,牌子虽小,但它是一个家庭的荣誉象征,是一个家庭的门面。群众中保先争星的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告成镇民事纠纷发生率、群体性上访事件、违法乱纪案件均明显下降。

  郑州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纳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测评体系和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形成工作长效机制。全市农村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得到遏制,保障了乡村的秩序之美。

  美在人文 

  农村文化现活力 

  环境变美了,乡村的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也不能落下。

  一批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综合文化站等在乡村陆续涌现,农村公共文化阵地不断加强。2016年,郑州市共建成乡镇文化站129个,文化大院1651个,农村书屋199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67个,乡村学校少年宫257个,基本形成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

  在繁忙的田间劳作之余,村民的文化生活品质逐步提升起来。在新密市牛店镇高村,每逢农民闲暇时间,村里男女老少都会来到文化大院,唱红歌、扭秧歌,利用健身器材锻炼。

  村委主任梁治业说:“自从村里的文化基础设施建立起来后,打麻将、赌钱、喝酒闹事的事情明显减少,昔日的‘麻友’‘冤家’,如今成了社区文化广场上形影不离的‘舞友’‘戏友’‘鼓友’,村民的生活品位和情趣得到明显提升。”

  缘何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如此丰富多彩?秘诀在于背后众多文艺骨干的义务服务,帮助文艺队伍排练,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在乡”,变观众为演员,建设起一支支“留下了”的文艺工作队,搭起一个个不落幕的大舞台。

  精彩的小品、朴素的歌声、稚嫩的舞姿,赢得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声。在省级文明村荥阳崔庙镇古城社区的大屏幕上,看着滚动播放的村民自编自演的“村晚”视频,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来自小山村里满满的“正能量”。

  “自从有了‘村晚’,老百姓人人准备节目,人人都想在舞台上表演一把。”荥阳市崔庙镇郑庄村支部书记王万周说,古城社区自2015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三届“村晚”,每一届“村晚”准备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村民文明素质,铸造正能量的过程。

  如今,传统文化则成了郑州农村发展的内涵推动力。裴保顺说,我们注重发挥优势资源,对优秀古老的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运用,形成自己的特色,增强村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村民创建的积极性,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

  美在共同富裕 

  携手同奔小康路 

  脱贫路上,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倾情相伴。郑州市宣传部部长张俊峰说,脱贫奔小康,既是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上的改善过程,更是精神面貌、乡风民俗、生活习惯上不断提升的过程,经济指标、物质条件上的改变,需要有自强自立精神、有新风正气树立作坚强支撑,做到扶贫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两不误。

  车行山岭间,穿过巍峨的城楼,便进入荥阳市崔庙镇古城社区,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一排排楼房,宽敞的道路,景色宜人的小游园……远处塔山上茂密的树林已郁郁葱葱。

  在社区广场,记者见到了正在锻炼的郑庄村村民方淑花,聊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她连连点头:“以前俺家住的是三间平房两个土窑洞,现在住三楼,一套115平方米大房子。”

  4年前,包括方淑花在内的500多户群众搬出穷山沟,喜迁新社区。郑庄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原来21个村民组、1100户、3986口人全部住在沟岭下,出行得爬坡上岭,吃水靠水窖、种庄稼靠天收。2010年郑庄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2.5亿元,建成50栋楼房,1651套住房,3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文化中心,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村民们在宽阔的广场上跳广场舞。领舞的杨爱花说,现在土地都承包出去了,不用每天下地干活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丰富起来,空闲的时候就带领大家来广场上跳舞健身。

  搬下山来,如何脱贫?古城社区将3100亩土地全部收归集体,发展核桃等小杂果经济林。从土地流转和集体耕种收益中,村委会给村民交养老保险和新农合等福利资金,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从几年前靠雨水囤积过活到现在摘掉穷帽子,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成为省级文明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俺村扶贫攻坚中发挥了大作用。”村党支部书记王万周说。2014年全村摆脱贫困后,村容村貌全面改观,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随之明显增强,实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

  站在社区广场上举目四望,周围楼顶悬挂的巨幅标语代表着村两委班子的庄严承诺:“说一句,算一句,句句算话;定一件,干一件,件件落实”“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这些醒目的标语成为郑庄一景,激发了村两委带领群众建设美好文明家园的动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郑庄人从小事抓起,构建起一个家风、民风、村风相得益彰和谐温馨的小社会。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墙上,挂着一幅10余米长的合影——郑庄村“全家福”,千余村民在阳光下显露出的笑容,不正道出了人们的和谐幸福生活吗!

  郑州通过营造修身养德的社区环境,对村民们日常工作、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启示作用,既引导村民树立了正确的生活方式,又提高了村民的自身修养,更增强了群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

  美在人居 

  乡村环境靓起来 

  乡村之美,人居环境状况至关重要。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规划整齐的绿化带、宽敞美丽的休闲广场、一排排明亮的楼房错落有致;村里的街道上,找不到堆放的垃圾。这是荥阳市豫龙镇毛砦村给人的最初印象。

  “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一点儿不比城里差。农村环境好了,农村发展的一盘棋就走活了。”村党支部书记魏遂生很感慨。

  郑庄村的变化只是郑州市通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实现旧貌换新颜的一个写照。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俊峰说,建设新农村,村容村貌整治既是首要问题,也是“面子”问题,更是民生问题。

  为让农村旧貌换新颜,郑州市近年乡村基础设施改造全方位投入与治理规模空前。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4.2亿元,其中市级本财政投入1.5亿元,启动建设18个美丽乡村试点村项目,318个新型农村社区,新改建农村公路559.45公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6.1384万人,植绿化树市内16200万平方米,市外25.1万亩,全市村庄建立完善了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市、乡、村和公路沿线清扫保洁实现全覆盖,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为亮丽的乡村风景线。

  走进登封市马窑村,令记者想不到的是,像城市一样,马窑村建有自己的垃圾处理厂,周边8个行政村的垃圾在这里以有机肥、生物柴油、生物质燃料等形式得以“重生”。

  环境也是生产力。干净文明的村容村貌增强了马窑村人发展的自信心。村支书张明清说:“农村面貌改善让农民更有奔头,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村民的文明程度也提高了,农村环境卫生也比以前好搞了,我们村也真正成了美丽文明乡村。”在他的身后是一片果树和景观树,村里准备在这里建设生态农庄,估计过上两三年,就会有不少人来这里休闲旅游了。

  如何让改造后的乡村环境保持常态化?郑州市积极探索乡村环境卫生治理新机制,精准施策,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加强农村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清除村庄坑塘垃圾和农村河道垃圾;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城乡文明共建活动持续开展。组织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创建活动,全市各地共有1200个文明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对1137个村或乡村学校进行了结对帮扶,通过项目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等多种措施,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美在乡愁 

  历史文脉得传承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村在林中建,房在林中现,水在村中流,人在绿中行”。穿过新郑泰山村巍峨雄壮的牌楼,一幅乡村美景画卷铺展开来:宽广整洁的水泥路在村中蜿蜒,栋栋民居在绿树丛花下掩映,拂堤杨柳在碧水潭边婀娜多姿,往来游客在千稼集流连忘返……

  泰山村利用曾是皇帝会盟诸侯之地,黄帝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积极开发泰山村特色旅游,打响泰山特色品牌,斥巨资打造的主题景区“千稼集”,以“乡土的味道,年轮的烙印”为文化核心,牵动旅游、产业、娱乐全方位发展,成为一张还原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名片。

  从曾经的穷山恶水到我省唯一国家级魅力乡村,泰山村的变化折射出历史文脉的传承。“乡愁,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血脉,也是历史村落的记忆。只有保护好历史文化村落,才能以乡愁记忆凝聚人心,让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裴保顺说。

  美丽乡村与乡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乡村之美。一批村庄在新一轮的乡村旅游大潮中脱颖而出,郑州高新区大谢村、新郑市孟庄、荥阳毛砦村再现记忆中的乡村生产生活场景;新郑市辛店镇人和寨村挖掘明清古寨历史,启动规划设计;荥阳市立足地域特色,建设江南春温泉小镇、古柏渡樱花小镇,打造“四库一河”。

  在郑州,农村耕读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色都构成乡村文明的重要内涵,以此为抓手,辅以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郑州美丽乡村的文化个性逐渐显现,打造了一批文化特色村、文化特色镇,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风景线。

  目前,郑州市已建成县级以上文明镇48个,县级以上文明村310个。山美水美人更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硕果遍布全市乡村,成为商都大地上又一道赏心悦目的景色。(河南日报记者 徐建勋 何可)